近日,雷竞技入口神經內一科團隊采取多種治療措施聯合,成功救治了一名因椎動脈重度狹窄、閉塞而昏迷的患者,使狹窄血管恢複再通,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73歲的孫大媽近1年以來反複出現的頭暈、視物成雙、四肢無力,每次發作約5至10餘(yu) 分鍾,休息後逐漸緩解。今年6月,孫大媽再次出現頭暈、四肢無力、看東(dong) 西“雙影”、嘔吐、意識不清。家人緊急送來我院就醫。急診查頭CT未見異常,以“腦梗死”收入神經內(nei) 一科治療。值班醫生潘園園接診時處於(yu) 昏迷狀態。經潘醫生仔細檢查,考慮為(wei) 椎-基底動脈急性閉塞,緊急啟動急性腦梗死救治流程,急查各項化驗,於(yu) 孫大媽到達醫院50分鍾時給予靜脈溶栓治療。推注溶栓藥物約10分鍾後孫大媽逐漸蘇醒,30分鍾後孫大媽四肢均可自由活動,隻感覺輕微頭暈。查頭顱核磁共振成像顯示靜脈溶栓成功,急性閉塞的血管再通,血栓大部分溶解,僅(jin) 遺留小部分梗死灶。

進一步行腦血管造影,孫大媽發病的原因找到了---右側椎動脈發生了急性閉塞。椎動脈是腦血管中非常重要的一根血管,根據研究顯示,當一側椎動脈閉塞時,另一側椎動脈嚴重狹窄率達90%以上,患者會出現反複發作的頭暈、視物成雙、四肢無力,走路“發飄”等症狀。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狹窄的血管會出現突然閉塞,患者會進入昏迷狀態,死亡率高達70%以上,少數幸存者也會留下嚴重後遺症。而對於椎動脈末端重度狹窄的患者來說,神經介入支架置入術是唯一選擇。但此類手術屬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手術,稍有閃失將會導致患者永久性四肢癱瘓、甚至很快死亡。 患者病情危急,雖然經過溶栓治療使急性閉塞的右椎動脈再次通暢,但嚴重的血管狹窄無法通過藥物消失,急診支架置入術術後出血風險較高,最佳手術時機為發生急性梗死2周後。但孫大媽的椎動脈狹窄程度極高,隨時會因為狹窄血管再次閉塞而失去生命。神經內一科高亞棉主任醫師、孫東副主任醫師、潘園園副主任醫師經過會診,為孫大媽製定後續治療方案。給孫大媽應用阿司匹林、硫酸氫氯吡格雷雙聯抗血小板聚集及強化降脂等強力藥物控製措施,防止腦梗死進一步進展加重,計劃於2周後待梗死灶穩定後行椎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經規範治療後,孫大媽仍反複出現頭暈、視物成雙、四肢乏力、行走不穩等症狀。神經內一科高亞棉主任看過病人並分析各項檢查結果後,懷疑患者存在抗血小板藥物抵抗的情況,給患者進行阿司匹林、硫酸氫氯吡格雷基因檢測後,確定患者存在硫酸氫氯吡格雷藥物抵抗。高主任根據孫大媽的基因檢測結果,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停用硫酸氫氯吡格雷,給予替格瑞洛與阿司匹林聯合抗血小板。孫大媽的症狀明顯減輕。經過14天的精準治療之後,孫大媽的症狀明顯減輕,複查頭核磁,沒有發現新發梗死,孫大媽終於平安迎來了手術時機。 在麻醉科、導管室的全力配合下,神經介入團隊孫東副主任醫師和潘園園副主任醫師、代文濤主治醫師為患者成功置入椎動脈專用支架一枚,解除椎動脈狹窄,打開了患者的生命通道。術後孫大媽無任何不適,自覺“頭腦從來沒有過的清醒”,未再出現頭暈及肢體無力發作等症狀,於術後第4天平安出院。 雷竞技入口神經內一科在神經及外周血管介入診療工作方麵,走在了省內同級醫院前列。自2011年開始獨立開展全腦血管造影術,並在上級專家指導下逐步開展顱內動脈瘤栓塞術、顱內外動脈支架置入術、腦梗死急性期動脈內取栓術、下肢動脈狹窄球囊、支架血管成形術、腎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腔靜脈濾器置入術及取出術、下肢深靜脈血栓經導管取栓術、下肢深靜脈血栓經導管溶栓術等各項神經及外周血管介入診療技術。多年來開展手術3000餘例,填補了我市多項技術空白。團隊醫師技術力量雄厚,目前擁有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4人。擁有技術精湛的醫療團隊、設施完善的病房。在科室主任高亞棉主任醫師的帶領下,多年來與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宣武醫院、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等知名醫院保持密切技術合作關係。不斷開展新技術、新業務,緊跟介入診療前沿技術的潮流。團隊工作成績得到了眾多省級及國內知名專家的肯定。靜脈溶栓,血管內取栓,藥物基因檢測以及腦血管支架置入術等腦血管疾病適宜技術的開展,標誌著我院神經內科對於腦血管病的救治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更好地優化了區域內救治能力,為家鄉老百姓健康保駕護航!